古魏博物館開幕特展:  龍鳳獻吉祥

開始日期
2024年9月24日
地點
香港黃竹坑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33樓全層
時間
10:00
概述

「龍」被中國人認為是最強神獸,也是最大的吉祥物。人們都熟悉龍的形象,但誰也沒見過龍的真身。

「龍」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,是千百年來對美好事物追求和祈禱象徵,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習俗,形成「吉祥文化」,並以抽象的「龍」圖騰具體呈現,反映在風俗民情及各式藝術創作中,如書畫、器物、建築、服飾等。

2024年,歲次甲辰木龍年,也正是古魏博物館開館大吉之年,本館特挑選與龍相關的典藏,分「龍-吉祥神獸」、「鳳-百鳥之王」及「龍鳳呈祥」等三單元,介紹「龍」與「鳳」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,以及「龍鳳呈祥」的美好意涵。

通過古魏博物館的開館,希望為觀眾開啟美好的文化生活,讓「龍鳳呈祥」的祝福,在現代社會得以延續發揚。

龍-吉祥神獸
「龍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,起源有各種說法。考古發現距今7000多年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(約為公元前5000-2700年)出現的魚、蛇合體圖案,或許是龍的原形,當時可能僅是氏族、部落標誌,反映他們常常面臨洪災,於是將此圖騰當作氏族保護神崇拜。經過數千年不停的變化,龍已被賦予代表「炎黃子孫」的吉祥圖案。
 
「炎黃」是中華民族兩位始祖:炎帝和黃帝,傳說黃帝騎龍升天,炎帝死後化為赤龍,因此中國人自稱「炎黃子孫」、「龍的傳人」。
 
根據東漢許慎(58年-148年)編著《說文解字》對「龍」的解釋:「鱗虫之長,能幽能明,能細能巨,能短能長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潛淵。」,說明龍變化多端,應時而動,耕雲播雨,主宰農業生產,是百姓生計所繫。今天常見的龍造象,是集九種動物於一身:兔眼、鹿角、牛嘴、駝頭、蜃腹、虎掌、鷹爪、魚鱗、蛇身,牠神通廣大,可驅邪降福,備受崇拜。

帝制時代,皇帝自稱為龍化身。《漢書•高祖本紀》記載:劉邦母親夢龍附體而成孕,生高祖「隆準龍顏」,「真命天子」是龍的人間化身,進入正史記載。三國曹魏張揖編著《廣雅•釋古》言:「龍,君也。」發展到後來,皇帝坐的是「龍椅」,穿的是「龍袍」,藉龍的神力與威儀樹立至高無上的皇權。「五爪金龍」更長久以來作為天子御用紋飾。
 
龍紋常與祥雲搭配,表達人們祝願風調雨順,也通過賽龍舟、舞龍、佩帶龍紋飾物等民俗活動與生活來祈求平安豐收。
鳳-百鳥之王
「鳳」是中國傳說中最美的吉祥鳥,最初也是遠古氏族圖騰,具神秘色彩。傳說鳳出現,百鳥簇擁,國運昌盛,天下太平,和「龍」分庭抗禮。
 
 另一傳說,鳳為雄鳥,凰為雌鳥,鳳凰是幸福使者,每五百年就背負着人間積累的業障,投身烈火,以結束生命換取人間的祥和與幸福,最終得以浴火重生,稱為「鳳凰涅槃」,象徵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。因此,鳳凰也用以比喻聖人。
 
綜合許慎《說文解字》與東晉郭璞(276年-324年)《爾雅注》,鳳造象:「雞啄、蛇頸、燕頷、龜背、魚尾,五彩色,高六尺許,出於東方君子之國,翱翔四海之外……」。顯然是匯集各種吉祥物特徵而成。反映在圖騰中,鳳羽修長,一身華麗,看起來像高貴美麗的女性,教人漸漸淡忘了它的雄性身份。唐朝武則天以后稱帝,改中央衙署為「鳳閣鸞台」,大大提升了鳳的地位,「龍」代表男性皇帝,「鳳」就是女皇帝,鳳因而轉化為雌鳥。
 
開放時間

週二至週日: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

公眾假期: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

位置

環匯廣場33樓

最新文章
位置

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33樓全層

開放時間

週二至週日: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

公眾假期: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

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1小時

週一(公眾假期除外)及農曆年初一至三休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