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覽概念
蛇作為華夏文明圖騰之一,代表生育和繁殖力量。
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伏羲氏和女媧氏被刻畫為人首蛇身。
蛇或是龍圖騰的主要原形。
中國人稱蛇為「小龍」。
十二生肖中,龍與蛇的位置也說明了這一點。
明清兩代,龍與蟒經常出現在君臣的禮服上。
龍的形象被皇室獨享,而蟒作為蛇種之一被製成蟒袍。
蛇與龜結合,成為中國傳統四方神靈之一,代表北方的玄武,有祛邪、祈福的作用。
古埃及,蛇是法老的守護神。
古希臘人相信蛇是不朽的象徵。
古羅馬人在許多雕像中都有蛇。
基督以前的歐洲,使節的拐杖上刻有兩條蛇,以顯示他們的權力,可見蛇也是權威的象徵。
蛇鱗熠熠,蜿蜒靈動,潛伏幽辟,自帶一種神秘的美學。
2025歲次乙巳蛇年,本館特選與蛇相關的文物展出,除介紹中西文化中源遠流長的蛇文化外,更祝願觀眾新年如意,鴻圖大展。
古華夏文明中的蛇
「蛇」,古字作它。司馬遷(前145—?)《史記‧外戚世家》載:「蛇化為龍,不變其文」,證明漢代有蛇漸變為龍的說法。南朝梁任昉(460—508)《述異記》:「水虺五百年化為蛟,蛟千年化為龍。」龍由蛇轉化而成的理論或於此完成。
漢代武梁祠西壁第二層刻了十一位古代帝王,傳說中人類始祖伏羲與女媧位列於首。女媧持規,伏羲拿矩,人首蛇身交尾。
秦漢是伏羲女媧圖像化的重要時期,人首蛇身交尾,比擬陰陽互補,滋養萬物,生生不息,表達對生命繁衍的重視。武梁祠刻像,女媧在右持規,伏羲居左持矩。俗語說「沒有規矩,不成方圓」,「規」是圓形,代表天道,也代表女性的圓融之道;「矩」是方形,代表大地,也代表男性的方正之道,只有陰陽和諧,世界才能運轉。
印度古文明中的蛇
印度古文明中的納迦 (Naga)和納吉是人首蛇身神祇,源自著名梵文史詩《摩訶婆羅多》,在南亞印度文化圈佔據崇高而神聖的地位,具多重文化意義。
流傳至今,納迦常以一頭或七頭眼鏡蛇形象出現在婆羅門教、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。印度神話認為納迦是教創造之神梵天(Brahma)的孫子迦葉波(Kashyapa)和蘇羅娑(Surasa-達剎之女) 的後代,形成納迦族,也就是「蛇族」。
印度神祇造像中,濕婆(Shiva-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) 脖子上纏繞著蛇,象徵欲望與生命力的平衡。毗溼奴 (Vishnu-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) 以蛇為床,代表時間循環。在《摩訶婆羅多.攪乳海》神話故事中,人首蛇身的納迦力大無窮,協助摩訶婆羅多開天闢地。
在民俗上,蛇伏地遊行,被視為是最懂得大地律動的生物,是大自然界的守護者。
在印度的神話中,眾神也為生老病死所困。為了得到不死甘露,原是相互對抗的善神提婆 (Deva)和惡神阿修羅(Asura)決定聯手攪拌宇宙中心乳海,以取得不死甘露。他們各帶著自已的族群,以曼陀羅山(Mandara)為攪棒,以納迦(Naga)王婆蘇吉(Vasouki)的身體作絞繩,齊心合力攪拌乳海,終於成功獲得不死甘露。此幅〈攪拌乳海圖〉所繪即是這神話故事。
古希臘羅馬文明中的蛇
古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兩個重要源頭,希臘文明起源於希臘半島,羅馬文化崛起於意大利半島。羅馬文化是繼希臘古文明後的一座高峰,兩者都是西方文明的核心,影響深遠。
古希臘神話中,蛇是治病、重生的象徵。世界衛生組織徽章就是蛇纏繞著權杖,源自希臘神話醫神艾斯庫拉皮斯(Asclepius),在羅馬神話中名為埃斯庫拉庇烏斯(Aesculapius),他是太陽神阿波羅之子,每次行醫都會帶着父親賜給他的蛇杖。醫神塑像造型,即手持一根粗壯的蛇杖。據說醫神死後,升空化身為蛇夫座。
1748年,龐貝古城遺址(Archaeological Park of Pompeii)出土的羅馬神殿壁畫,即繪有醫神埃斯庫拉庇烏斯的權杖及蛇。
在中國也有相關的傳說。唐朝人孫思邈(?-682),是著名的醫學家與藥物專家,被譽為藥王。傳說他曾救龍王之子小青蛇,獲贈奇方,編撰《千金方》,救人無數。